Login

如何提高小奥学习效率——家长篇

小谢 2025-01-20 10:19:16 人看过

好的老师,是因材施教,能量身定做。当孩子反馈有不懂的地方时,能重点讲解,并复习回顾之前相应知识点,甚至于现场出题、改题,直至孩子真的搞懂为止;当孩子的反馈超出预期时,能提及或者补充后续知识点,延伸拓展。这种能1对1贴身服务的老师叫“家长”。


做题是需要天分的,教人需要另外一种天分。毕竟念答案很容易,但是道破题目本质,能讲出破题思路可并不容易,所以教人如何做题比自己学习做题更难。有这种水平的名师本就是凤毛麟角,而达到这种水平的老师也都是教大课。如果期望1对1的效果,只有家长自己尽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家长是联系知识和孩子的纽带,带宽越宽作用越大,如果家长能听课,陪课,及时给孩子答疑,那么孩子学习的效率基本就跑满了。

如果认为上述要求太高,那么家长可以由主动变辅助。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搜集信息,选择合适路线:这点看似简单,其实很多人都没做好。因为改变一个成年人的想法太难了。很多家长不是寻找正确的观点,而是寻找和自己一样的观点,互联网这么大,找到共鸣实在是太容易了。拿一些文章或者短视频的内容来断章取义,忽略观点的前提,只是因为这个观点很符合自己的想法,然后就认为原来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显然是不合适的。

当然,也不能走入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被大量的无效信息淹没,谁的都听,自己则在中间一直摇摆不知所措。这在某些喜欢“泡群”,但又没有足够判断能力的家长身上非常明显。这类家长可能已经选定了一套教辅或者课程,但是在不同群听到了一些其他的“名词”又开始犹豫现在的选择是否合理。

比如本来制定了计划备考比赛A,听到群里另一个比赛B,又花几天时间去了解。其实有含金量的赛事群里都会有提到,信息少的比赛要不是本身含金量太低,参与人数少,要不就是某个地区专属,在全国大群中讨论很少。需要注意的是,比赛的含金量不是看是否是全国范围(甚至全亚洲、全世界),也不是看报名费或者参赛总人数。而是要看最顶级的那批孩子有多少参加了这个比赛。有的地区能够起决定性的考试并不收费,交钱就能参赛甚至到第二轮的比赛反而是门槛最低的。还有某些需要实力才能获得邀请的考试,就算只有几百人,也是含金量最高的。

还比如,经常有家长在群里问某某课程或者某某老师怎么样。这些家长基本没有想明白一个道理:连普通家长的水平和阅历都知道的,其他牛娃家长怎么可能不知道。公众号推荐的老师、课程已经是正常效率孩子绝对看不完的,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去试错呢。这就像散户炒股,听了所谓“内幕消息”就跟进,结果只能是被割韭菜,连普通散户都知道的还能叫“内幕消息”吗?庄家就是打着“内幕消息”的旗号来引诱投资者走入陷阱,利用的就是信息的不对等。不要幻想有哪种别人都不知道的“武林秘籍”,自己偷着练几年,就能出山大杀四方。

其次,做出取舍:这一点更难。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一套教辅,孩子踮踮脚能够到的难度是最合适的。但对于不同的模块,孩子的掌握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踮脚后能够到的高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时候家长的判断就尤为重要。而判断的前提,是家长至少对孩子目前的学习情况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如果是第一遍学习,孩子是无法准确判断这一讲题目的难度,在孩子眼中,会做的题目就是简单题,不会做的题目就是难题。但题目的难度是有客观评价标准的,这也是《高思导引》这套书的经典之处。家长一查题目几星就能做出判断,但为什么不建议让孩子直接看呢,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有畏难心理,一看到4、5星题,心理上就先断定自己做不出来。我平时都是把导引的题目直接抄在白板上,并且难易题目混着出,没有规律,等做完以后再告诉难度。


学习奥数的时间不是取决于会做的题目,而是不会做的题目。如果目标是3星,那么完全可以放弃5星题目,最高做到4星。面对孩子不会的题目,如果时间足够当然可以研究一下。但时间往往都是不够的,那么适度地放弃一些难题可以节省一些时间。但哪些必须硬啃,否则后续的学习会推不动;哪些可以先放一放,标记好将来再做。这些孩子无法明确知晓,老师无法实时答疑,同样需要家长做出判断。

最后,利用碎片时间:我们每天的整体时间差不多都是一样的,睡眠时间大概也不会差多。往往是碎片时间的利用决定了大家的时间总量。有的事情最好能用完整时间完成才有效果,比如听课,难题的思考;有的事情可以用零碎时间处理,比如整理错题、复习等。

如果一个人的效率高、记忆力强、专注度高的话,完全可以在零碎时间内完成他人必须用整块时间内完成的事情,比如一个课程,我可以每次看10分钟,分几次看完。这种能力是逐步锻炼出来的,关键在于每次看课时候都做笔记,把重要的思路写在便利贴上,这样下次看之前大概扫一下,那么思路就能接上了。这也需要家长做出表率,如果家长在零碎时间内刷短视频、打游戏、看直播、水群,那么孩子也会经常说自己“没时间”。


反之,如果听课不动笔,就算在整体时间内听课,也可能是走马观花,当时听起来感觉茅塞顿开,但是过两天发现都忘了。这时候就能理解,为什么孩子经常一些学过内容忘了的原因,因为耳朵、眼睛都在工作,唯独大脑在偷懒。


最后想和家长说的是:鸡娃更要鸡自己,家长不一定能掌控孩子,但一定可以掌控自己。把鸡娃当成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事情,但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要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先把自己鸡出一定的高度,给孩子一个托底,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尽自己所能将孩子托举到能够达到的最高高度。

-END-

更多免费复习资料尽在

小学中学高中高考复习学习资料免费下载 - 1号谷学习网


版权声明: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加载中~
工商监管
Copyright © 2023-2029 1号谷学习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5104386号
  • 返回顶部
  • 客服微信
       在线时间:8:30 ~ 22:00
本站访客:14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