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溺爱和关爱的区别:孩子成长的关键,家长必看

小编 2023-11-14 11:15:18 人看过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最完美的爱,但往往在实践中,我们容易陷入溺爱或过度关爱的误区。溺爱和关爱,虽然都出于对孩子的好,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帮助家长更好地把握教育孩子的分寸。

QQ图片20231114112852.png

溺爱的常见逻辑——

                       我没有精力、能力和兴趣去慢慢研究你的困难和感受,所以我满足你一切要求,你自己去处理你的问题,别给我找麻烦。同时,因为你受了我这么多恩惠,当我对你提出要求时,你也必须满足!

关爱的逻辑——

                 我会尽到教养者应尽的学习和抚养义务,克服自己的恐惧、无能和焦虑感,去学习、体会和理解你的感受,和你一起应对困难,以及困难所带来的心理痛苦,并且和你一起承担行动后果。

把两个逻辑展开后我们就会发现,关爱是一种共同成长,亲子双方在关系里都可以获得力量。

溺爱则更像一种交易:我给你资源,未来你替我解决我的焦虑和恐惧,比如无人养老。

QQ图片20231114112501.png

这两种逻辑养育出来的孩子也会有很多差异。在真正的关爱中长大的孩子,对负面情绪会更有耐受力,因为他们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在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这些情绪,同时也因为有父母的陪伴和关注,更容易化解在面对负面情绪时的孤独和恐慌。

这样的孩子会更敢于去尝试未知的事物,这样自然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成长目标和方向,而因为情绪总是能够被很好地接纳和处理,他们也会有一种真正的自信出来:“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也知道该如何以各种手段去平复自己的痛苦,因此我并不惧怕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我会一直坚持接受不好的后果,直到我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时,关爱下成长的孩子也会更有效能感,因为少了与负面情绪反复搏斗的内耗,也没有为了逃避痛苦而形成的成瘾行为来耗费时间和精力,他们会在面对困难时更有耐心,抗压能力也更强。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就截然不同。因为从没有人真正帮助他们去理解和处理负面情绪,所以他们识别和处理情绪的能力相对就很低,更容易对负面情绪敏感。而总是轻易能够得到满足的外部条件,让被溺爱的孩子更喜欢用外部资源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这样不仅更容易成瘾,养成一些刻板行为,同时也削弱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QQ图片20231114112613.png

比如同学们都买了昂贵的电话手表,感觉自己融入不进去。受到关爱的孩子会有各种办法去代偿这种缺失感,更多地在“如何从其他方面去融入”、“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圈子去融入”等课题上做文章。而被溺爱的孩子就一定也要有同样昂贵的电话手表才会觉得问题被解决了。

但事实上因为缺少情绪处理和变通的能力,就算有了这些外部条件,被溺爱的孩子依然很难真正处理好这些问题,其结果就是他们会容易不断大力出奇迹,向养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既然电话手表都不能帮自己融入,不能让自己被尊重,那自己就买一台昂贵的游戏机,这样小朋友们就会来求自己玩了!在学习的效能感上,两种教养方式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差异。

被溺爱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情感忽视,因此孩子跟被真正忽视的孩子一样,更容易在学习不熟悉的知识时产生畏难情绪,并且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也更加苛刻,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只是真正被各种忽视的孩子更容易怪罪自己,而被溺爱的孩子更容易怪罪外部环境。但不管怪罪什么,只消灭“不好的元素”,不思考真正的问题,不去做建设性的努力,问题还是很难解决。

被关爱的孩子则更容易保持稳定,遇到难题会从简单的情绪倾述演变为真正的商议和求助,一开始他们可能也会只宣泄情绪:“这个题好难,我不想做!”随后他们会因为这些情绪被处理和接住,愿意跟养育者去讨论真正的难点在哪,久而久之这种单纯的情绪宣泄式求助就会演变为协商式求助。

QQ图片20231114112704.png

溺爱和关爱的界限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绽放光彩的未来。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把握教育的艺术,为孩子们的美好人生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加载中~
工商监管
Copyright © 2023-2029 1号谷学习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5104386号
  • 返回顶部
  • 客服微信
       在线时间:8:30 ~ 22:00
本站访客:26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