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每个家长都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例如:孩子做作业效率低下,总是拖拖拉拉;
尽管给孩子报名参加了众多补习班,但学习成绩依然没有起色;
老师反映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孩子对上学产生了抵触情绪,逃课、厌学等问题时有发生。
孩子似乎对学习毫无兴趣,然而一涉及到学习之外的活动,他们却表现得充满激情。
有一位家长曾经向我们分享过他的困惑:他的孩子天资聪颖,接受能力强,擅长体育和音乐,为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
然而孩子就是不爱学习,课堂上总是提不起精神,作业也常常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每当下课铃响起,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玩得不亦乐乎。尽管老师多次尝试与他沟通,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对学习置若罔闻。这位家长非常焦虑,不知如何是好。
我们可以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但家长们是否曾思考过,为什么孩子对体育、音乐等科目如此热衷呢?
原因在于这些科目本身更具趣味性,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相比之下,“数理化”等科目较为枯燥,缺乏吸引力。
因此,要想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家长们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挖掘并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魅力。
同时,家长们的教育方式和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也需要反思。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错误观念,家长们需要引起注意:
1. 过度强调榜样作用: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树立榜样,希望通过比较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然而,过分强调与榜样之间的差距,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用统一标准衡量是不公平的,孩子很难产生共鸣,更谈不上培养学习兴趣。
2. 蜻蜓点水式报兴趣班:很多家长认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因此给他们报名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然而,孩子将这些班视为任务,缺乏内在兴趣,长期下去,热情自然会消退。
3. 急于求成,不考虑实际情况:学习需要循序渐进,过于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逼得太紧,孩子会感到焦虑、不耐烦,将学习视为“苦差事”,产生抵触情绪。此时,家长若再施加压力,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从他们的爱好出发,因势利导地培养。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成绩不佳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不盲目追求进度,而是给予鼓励和引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