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一个勇敢女孩的追梦历程

小编 2023-11-13 15:08:23 人看过

“哪怕你是一粒尘埃,也没有理由放弃自己。”

QQ图片20231113155346.png

在我观看影片《风雨哈佛路》时,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选择人生。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一个身处逆境女孩的成长之路为主要线索,在2003年上映,当年就获得第55届艾美奖的三项提名,影片也以其真实的情境、逆袭的精神受到观众的好评,豆瓣评分高达8.1。

父母的“回避型风格”,很容易让孩子深陷困境

莉丝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她从小就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双双染上毒瘾,母亲还患有精神分裂,经常将自己灌醉,无心打理家庭。

8岁的莉丝,本该在被关爱的年龄,却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她的家里就像垃圾场,浴缸里铺满泥垢,因为身上的异味,头发里的虱子,被同学们鄙视和嫌弃。

莉丝的母亲只要有钱就拿去买毒品,丝毫不顾及孩子们的饥饿,而父亲则漠视家里的混乱,哪怕莉丝被儿童管教所的人带走,他也没有要干预的意思。

在心理学上,将莉丝父母这种不作为的态度称之为“回避型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逃避社交和责任,比如不愿工作,也不愿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

美国学者辛迪·哈赞曾做过一项调查,在生活中有20%的人属于“回避型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往往跟自己童年的生活有很大关系。

莉丝母亲厌恶父亲的品性,又无力改变现实的生活环境,就学会在毒品中逃避现实,但无形中对孩子们又产生恶劣影响,让女儿莉丝过早开始流浪生活,形成了“恶循环”

对她而言,从出生到少年时期,生活环境始终展现了狰狞的一面,命运对她冷酷得不留一点情面。那么,少年的她,又是如何从困境中挣脱出来的呢?

认清自我,对自我价值观重构,是突破人生困境的关键

QQ图片20231113155436.png

莉丝人生的转折点,是在母亲的葬礼上,母亲因艾滋病去世后,被放进一个简易的棺木中,面对母亲的离去,莉丝心里最后一丝希望破灭。

她趴在母亲的棺木上做最后的告别,内心却不愿像母亲那样过一辈子,她对自己说:“我要尽力拼搏,避免让自己堕入生活最底层,别人能做的,我为什么不能?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于是,在母亲的葬礼之后,她与一起流浪的同学萨曼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她请求邻居伊瓦帮自己写推荐信,在教室外等候面试的短短时间,写完一篇作文,打动面试老师,终于获得入学资格。

而在随后的求学过程中,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利用地铁的40分钟读书,并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4年的课程,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参观哈佛大学的机会。

相比之下,她的同学萨曼莎却无心求学,哪怕莉丝邀请她一起来读书,她仍然拒绝并劝阻莉丝:“我们不属于这个学校,你也不属于学校。”

我们不仅要问,为何拥有同样命运起点,都身处困境的两个孩子,最后会走向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生?

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完整的人格应该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的我,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

在《风雨哈佛路》中,莉丝的本我是对原生家庭爱的渴望,自我是现实中混乱的家庭生活,超我是想要改变现实,做一个照顾父母的合格女儿。

而这一切被母亲的离世打破,莉丝的自我开始觉醒,她开始打破现有的困境,找寻新的关系,新的契机,新的自我,并迅速付诸于行动,给自己谱写了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而萨曼莎的自我则一直处于“消极”和“认命”状态,她按班就步地生活在原有环境中,不质问,不怀疑,也不抗拒。

她们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自我重构的不同态度。

QQ图片20231113155525.png

什么是自我的重构?

自我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自我重构的过程,就好比剥离了原本被限制的自我,而唤醒了另一个原本觉得微不足道的自我。

比如莉丝原本的自我是接受家庭环境,而当她看到父母悲催的结局时,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在进入学校并持续努力后,她内心想要成为优秀学生的新自我不断清晰,因为她发现这个新的自我更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从电影到生活,莉丝的逆袭之路,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什么?

《风雨哈佛路》的原型莉丝·默里于2009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课程,再后来,她成为了全美著名的演说家,并被评为“美国当代杰出女性”。

那么,我们在莉丝的逆袭精神中,获得的关于自我成长的启发是什么呢?

1、确立目标,与旧的自我断舍离,找到真正的内驱力

通过重新回到学校,莉丝确立了新的人生目标,并在持续努力之后,获得了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当她看到充满自信的哈佛学生从身边走过时,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她们不像我?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不同?如果我更加努力地学习,能不能获得与他们平起平坐的机会?”

这一次的参观,也让她重塑了那个新的自我,她意识到,读书能够让她摆脱旧的生活环境,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找到了真正的内驱力,就意味着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达成目标,这跟她最开始被老师逼迫去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QQ图片20231113155608.png

2、扩展视野,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保持“自我同一性”

在莉丝的成长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彷徨与迷茫,即少年时期的“自我同一性混乱”。

比如她一方面想要照顾身陷毒瘾的父母,一方面又对父母的生活状态感到失望,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未来,她一次次地问自己:“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她站在校园内,看到梦想实现的可能性,于是坚定了内心的信念,不再犹豫,不再彷徨,也从学习中看到了的人生价值,自己是属于学校的,“自我同一性”由此获得。

“自我同一性”由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它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上进的力量,它可以帮我们在逆境中,转变新与旧的关系,让自我的价值观得到重建。

3、勤奋学习,构建新的自我,实现人生的破局

罗曼·罗兰说:“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真实地描写了莉丝对生活的态度,她明白,想要构建新的人生需要忍受蜕变之痛。

如果说,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是生活的混乱与堕落,那么勤奋学习则像是一场救赎。

她从孩童成长为少女,逐渐清晰地构建了新的自我,也救赎了自己混乱的童年。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父母,以及生活的环境,但我们可以如莉丝一般,用自己的坚韧、执着,打破出身的限制,贫困的束缚,获得自己全新的人生。

QQ图片20231113155645.png

在影片的最后,莉丝站在领奖台上,面对记者提问时,没有回避不堪的童年,而是坦然地告诉大家:“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愿意用现在的一切挽回家庭。”

她感恩母亲在自己年幼时的陪伴,感谢父亲博学的知识,让自己拥有对问题的不同视角,而这颗感恩的心也让她摆脱抱怨与堕落,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这也许就是影片想表达的意义,人生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是对自我的态度,愿我们都能摒弃消极,用积极的态度拥抱一个精彩的未来。


版权声明: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加载中~
工商监管
Copyright © 2023-2029 1号谷学习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5104386号
  • 返回顶部
  • 客服微信
       在线时间:8:30 ~ 22:00
本站访客:15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