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是一个重要的考试,它为未来的学术和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中考语文总复习中,专题训练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使以前散见于课文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化,使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俯视语文知识体系,消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笔者根据对九年级语文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与近年来中考命题规律,将复习内容归为五个专题,以便明确复习要点,强化训练、巩固、运用。
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
(一)识记积累
1、识记课标要求的3500个常用汉字。
2、用规范正楷正确书写汉字(正确、规范、工整、美观)。
备考建议:
(1)关注课后读读写写中的生字;关注易错字、形近字、多音字。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字音:在具体语境中考查,难度降低。字形:在语境中理解辨析字形,感受中华魅力,立德树人,体现语言积累与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
(2)对字词的考查以情境化方式呈现。考查目的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识记,而是与文段前后勾连,分析、判断、甚至猜想。随文学习,以义定形。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实际运用中识记。如天水市2022年中考试题的主旋律和时代特点是“自信中国风,一起向未来”,载体就是北京冬奥会;2023年的中考以“古诗苑漫步”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试卷的整体规划和命制。通过整合比较近几年试卷命制的关键点,发现“提升阅读能力”“情境化试题”“提升语文素养”和“紧贴新课标”几个词语位居榜首,所以2024年的中考试题将继续以情境化试题为主,大至整个试卷,小到某道题目,情境命制试题还将延续。
(3)建立错别字消灭集:利用汉字偏旁消灭错别字、利用成语消灭错别字、利用文化常识消灭错别字。
3、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文体知识。备考建议:
可按作者姓名、时代(国籍)、对作者评价、篇目、体裁、出处列表归类记忆。
背诵默写:(1)直接性默写(2)理解性默写(3)情境默写题。备考建议:
(1)直接性默写题,这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题,又称“机械型默写题”,它要求考生写出指定的名篇佳作中的文句,或是出上句对下句,出下句对上句,或是出两头写中间,这是难度最低的一类题。
(2)理解性默写题,这一题型在默写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它的难度要比直接型默写题稍大些,灵活性也强一些。因为它把从前死记硬背的检测方式深化了一步。考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原文,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但它的答案仍具有唯一性。
(3)情境默写题,这类题型,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它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由内引外,注重迁移,更注重考查的灵活性、综合性。考生只有具备一定知识的储备量时,才能从容不迫。重在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默写题亦然只有在灵活运用中才能真正检验出对所积累内容的理解。情境默写题多设置具体的语境,需要考生借助联想,在积累的“仓库”中搜索出恰如其分的语句填入其中,这类题重在运用,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体。
(二)表达应用
1、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词语(选词填空、辨析成语)。2、标点符号。3、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式杂糅、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使用不当。4、修辞手法。正确运用并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5、语法知识(词性、短语类型、句子成分、复句类型)。6、衔接或排列句子。7、仿写句子。8、综合性学习(材料题、口语交际题、图表题、徽标题、新闻题、漫画题)根据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备考建议:
(1)关注教材课文后面的辅助知识点,对语文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专门补充进行深度讲解。
(2)要加强审题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审题分析问题,寻找题干当中的关键信息。
(3)走出套路模式,要根据题型变化有的放矢,引导学生画出题干中的具体要求,明确命题的指向后再答题。
(4)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板块:现代文阅读
(一)文章类阅读
1、记叙文阅读五大考点:
(1)概括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3)品析重要词句(4)分析表达作用(5)作答开放题目
2、说明文阅读四大考点:
(1)说明对象及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3)说明方法及作用(4)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3、议论文阅读四大考点:
(1)论点(2)论据(3)类型、作用(4)论证方式、方法、思路、语言
(二)文学类阅读
1、小说阅读2、散文阅读
第三板块:文言文阅读
(一)考试形式:课内+课外
(二)主要考点:
1、解释词语(重要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翻译句子3、文言断句4、一词多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5、理解分析
备考建议:
1、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进行专题复习。2、复习时可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词义等类别列表归类掌握。3、加强方法训练。关注分层赋分,训练思维。4、培养运用迁移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5、提高阅读速度,加强阅读能力。
第四板块:古代诗歌鉴赏
五个考点:
1、体裁(诗、词、曲)2、节奏(诵读技巧)3、赏析(词语、诗句)4、情感(看题目、看意象、看末句、看背景)5、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
备考建议:
1、阅读古代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运用,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在古诗学习中,理解和把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受到熏陶感染。
第五板块:名著阅读
1、考查范围:以统编语文教材“名著阅读”中推荐的12本名著为主。
2、考查内容:(1)三个“了解”:了解作品的主体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2)三个“层面”:感受、体验、启示。对作品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备考建议:
随着语文新课标、教材等的转变,语文大趋势呈现对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和深度阅读,复习中不能只以简单的考点、知识点记忆为主,而要以“整本书阅读”形成相关体系进行概括提炼运用,例如2023年中考试题中,就将《朝花夕拾》中四篇文章中的四个人物和与人物有关的情节片段,进行统整出题。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经典名著进行系统的整本阅读:思维导图形式、篇章回目为主线、抓主要人物写人物传记、谈思想感悟等,前后内容进行勾连,切忌仅一篇或一部分来覆盖全篇内容的复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