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问,先工作再留学到底值不值,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自己赚钱自己花不要太爽
我出身一个普通家庭,留学一年意味着我要一下花掉父母的所有积蓄,万一毕业即失业,那我的压力也太大了,而且我也没有詹青云贷款100万去哈佛的勇气和实力,所以对我来讲最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用时间换金钱,工作几年省吃俭用存钱,然后再追梦。
工作两年后,我的确攒够了哈佛的学费,当我重新走在校园里,心里底气超足,我会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成长,而不是沉浸于对父母愧疚。并且来学校后,发现身边同学工作后留学的大有人在,不要害怕一时落后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成长需要阅历,提前工作会帮助自己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赛道。陈铭说高考使我们困于强单一目的性的赛道——只知道学习,但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工作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心态社会化了,明白了自己更擅长和喜欢什么东西,不会为了老板画的大饼陷入无限的焦虑。当我抱着这样的心态进入港中文的时候,我可以更迅速找准目标,选更合适的课提升自己,强化优势,弥补短板,保证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让这一大笔钱花得更有性价比,而不是水一水课就过去了。
探索更多可能性
在哈佛,有同学也会放弃高薪工作读二硕。如果之后要就业,学历关肯定能过,再加上之前的工作经验,肯定会比应届生更容易吃香;如果要读博,美校作为跳板再好不过,再不济做一年RA,工资也会有1-3W,吃喝不愁就是说。
同时,美校非常欢迎有工作经验的同学申请,尤其文科、语言这种,申请率直线上升,我就是应届没申上,工作后反而轻松拿下offer。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一生不被允许gap的中国人”,有时候我们卷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而是社会不允许我们躺平。有什么解决办法吗?有。更关注自我,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这是一个饿不死的时代,大器晚成未尝不是一件幸运事。
重新进入校园,环境和关系发生变化,我在哈佛遇到了更有趣的人和更多元的文化,我能清晰感受到工作时积累的方法论让自己处理事情变得更坦然,体会到自己生命的厚度在不断累积,你可以更自由,做自媒体运营,或徒步旅行,感受美好,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