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后,里面涉及到一个改革的重要产物——等级赋分制,它与高考生密不可分,能够直接影响考生的高考成绩的评定。接下来车车就为大家理一理新高考的等级赋分制。
简单来说:你考出来的分数不等于最终的分数!一般赋分后的分数看起来会比裸分高。
从上图可以看到,新高考改革后不再只是简单地看卷面成绩,而是采取3+1+2模式:“3”和“1”是以原始分计入,2门再选科目(即政治、地理、化学和生物)以等级转换分计入考生总分,这便是赋分制。
赋分前,考生的考分是原始分数,通过赋分换算才能得到最终分数,最终分数计入高考成绩。
赋分制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省(或直辖市、自治区)该科目的排名来确定最终得分。这样能保证选考不同科目的学生在分数上具有可比性。比如,选择了化学的考生,会根据化学考试成绩在所有选考化学的考生中的排名位置来赋分。
新高考下,高考生选择参加高考的科目不一样,加之不同学科之间试题内容、形式、难度、考查角度等存在差异,各科目原始成绩简单相加会造成学科之间不公平不公正。
同一人同一学科。高三就读的张同学,全班 50 人,该同学选考化学。第一次化学考试科目较容易,该同学考了90分,而班级平均分94分,他在班级排名第40名;第二次化学考试科目较难,该同学考了80分,班级平均分70分,他在班级排名第10名。对张同学本人而言,由于试题难度不同,使得分数的大小比较变得没有实际意义。相较而言,排名则显得较为重要。
不同人不同学科。比如李同学选考物理、化学和地理,王同学选考物理、化学和政治。假如两位同学除语数外及物理和化学总分都相同,均为500分。而李同学选考的地理较难,考了85分,在全省排名第1000名;王同学选考的政治较易,考了90分,在全省排名第5000名。不同科目本身难度不同,如果直接将卷面原始分直接相加当作高考成绩,则王同学的总分超过李同学,但他的政治学科90分在全省排名则相对靠后,这样显然不科学与公平。
这种制度主要是为了平衡不同选考科目的难度差异,有效克服了由于考生群体不同、试卷难度不同,通过规则换算成等级分,以名次为标准,让不同科目具有可比性,能够让选择不同组合的考生在较公平的环境下竞争。
不同省份的赋分规则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原理是相似的。一般来说,会先按照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等级。
以广东高考等级赋分模式为例,考生原始成绩按照从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7%、33%、33%、15%、2%。
A等级的考生赋分区间是83-100分,B等级是71-82分,C等级是59-70分,D等级是41-58分,E等级是30-40分。
然后根据考生在该等级中的具体位置,在相应的赋分区间内进行线性插值计算,得出最终的赋分成绩,即高考成绩。
注意,等级赋分制只针对新高考制度下的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是依据考生在各省的排名来决定考生最后分数的一个制度,与原始分关系不大。也就是说,你的排名比卷面分更重要,排名决定了你所在的赋分等级。
-关注1号谷公众号,获取更多免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