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界又有新动向!今年两会期间,中考政策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网上流传的 “中考要取消” 的消息被证实是谣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明确表示,目前并没有取消中考的计划。不过,未来中考政策在考试和招生方面确实会有一系列的调整,这些调整将深刻影响着广大中学生和家长们,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读。
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 “关卡”,其考试科目设置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一些地区在中考改革过程中,倾向于在录取记分科目上做 “加法”,凡是开课科目,都算作中考记分科目。
以河北省为例,2025 年落地的中考改革方案,总分由原来的 630 分调整为 800 分,增加了多门学科的分值。这种 “全开全考” 的模式本意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初中生的学业负担。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六中学校长唐景丽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地方性中考做 “减法” 改革。
她指出,2023 年北京中考改革方案打响了 “减法” 第一枪,考试科目只保留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体育六个学科,其他科目均设定为考查或考核科目。2025 年,西安也出台中考计分科目调整方案,记分科目由 10 个学科减为 7 个学科。
唐景丽表示,这些改革方案更符合国家的 “双减” 政策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 - 2035)》的精神,各地可以借鉴,将考试录取计分科目固定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体育,把生物、化学、历史、地理四科调整为考查科目。这样的调整,能让学生在初中学段摆脱部分应试压力,回归到学科本身的学习乐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这种变化意味着考试题目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盲目刷题的方式将难以取得理想成绩。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例如,在语文考试中,可能会增加对时事热点、传统文化的理解分析题;在数学考试中,会出现更多结合生活场景的应用题型。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有助于选拔出综合素质高、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也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推动学校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改变这一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逐步淡化 “重点高中” 标签,深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完善制度建设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中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91.8%,实现了高中教育的普及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高质量高中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接受高质量高中教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打破高中学校的等级化、层次化,地方政府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每一所高中的建设中,缩小高中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多元的教育选择。
例如,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行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录取,将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初中学校,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学习,缓解了升学竞争压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中考政策的这些调整,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体现,旨在构建更加公平、优质、多元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政策变化,提前做好准备,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中,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实现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