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教育届传来重磅消息:涉及中考志愿填报规则!
广东省人大代表、华师附中书记兼校长姚训琪,在接受权威媒体采访时提到,他在2025年广东省两会上,将就中考志愿填报规则进行建议提案。提案名为:《关于在广东省全面推开中考平行志愿填报改革的建议》。实行平行志愿是广东省中考录取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录取效率、推动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目前广州中考是实行的考前填志愿,遵循梯度,志愿优先,在不知道分数的情况下先填志愿,这种方式有点像“拆盲盒”,天知道我最后一场考试发挥的怎么样,所以每年都能看到抱怨说自己明明分数比同学高,但却去了更差的学校,滑档的更是大有人在。
- 猜自己的发挥——在没有全市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猜自己的位次!
要知道,广州在最后一场考试前,其实并没有官方的统一标准的模考。考前的模考在参与学校、改卷标准以及评分准则上其实并不是完全一致,这就导致在中考出分前我们并不是绝对清楚我在整个考生里究竟是怎样的实力。基于这样的一种考情,每年都会有提议“考后填志愿”的声音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考前填志愿,并非广州一家,广州、上海、深圳、大连、沈阳、长春、青岛等地均是采取的考前填志愿的方式,我们理性分析下这两种志愿填写模式的差异。需要考生对自己初中三年的学习进行总结,综合分析评价自己的实力,其最大的优势是更能反映考生的整体学业水平,所填报志愿更符合考生的实际情况,且凭实力说话,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如果考生在中考中出现“超常发挥”或“失常发挥”两种情况,就会造成实际考试成绩与报考的志愿层次背离。尽管在现实中这样的考生在考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确实存在,且对于个人而言是大事情。考前填报志愿在考生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信息公开及科学性方面存在不足。如果你不是高分考生,那考前填志愿是在保护你。试想一下,如果改成考后填志愿:一是信息仍是不对称的,虽然考生知道自己的分数,以及在全市的位次,但无法知道其他考生都报考了哪些学校,填报时只能大体依据学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来参考,有可能出现“大小年”现象。即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下,考生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和在考前或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方式下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是一样的。二是落榜风险会更大。考前或考后估分时,考生参考的实际上是平时的学习成绩且填报时比较谨慎,当多数人比较谨慎的时候,落榜风险一般来说比较小;知分后填报时,由于明确知道自己的中考分数,在心理上自然把握比较大,因为不确定性降低了,就比较敢填了。当所有人都比较大胆时,自然会“扎堆”某所学校,这所学校报考人数会远远大于招生计划数,因此考生落榜风险反而增大了。一是得到生源的机会不均等,好生源会集中涌向少数一流高中,容易造成“名校更好,弱校更弱”的现象,不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即使是最好的高中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考上一流的大学,可能会影响部分优质生源的发展,同时使那些发展势头良好的省级示范和市级示范高中失去上升的空间,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