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考放榜后,收到不少朋友的咨询,所提的问题大概是同样的内容——孩子多少分,能报哪些学校哪些专业?
对这样的提问,实在很难给出什么有效的建议。高考志愿是非常个性化的,必须先和孩子沟通好,对自己想读哪些大学哪些专业有初步的意愿,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成绩情况匹配往年院校的投档情况进行初步筛选。
不少人对高考志愿填报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处入手,不知怎样选择,也担心因选择错误耽误孩子一生。
对高考志愿,我认为只要理清以下几点,将选择范围逐渐的缩窄,可以减轻选择困难症,填报好高考志愿也不难。
当然,高考志愿除理清思路知道自己需求外,还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收集,现在网络时代,要找到相关数据也并不难的。
1.初步明确想在哪些城市就读
如果成绩拔尖,广东的高校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当然去外面闯一下更好了。假如不想出省,只想留在广东的话,只看广东的高校就可以了。
在是否出省读大学这个问题上,各有各的看法。通常女生家长更倾向留在广东,特别是独生子女,如果读大学时找到男朋友,读完书后和男朋友留在外省不回广东,也是不少家长接受不了的。
在外省读书却又想回广东工作,实习和毕业应聘找工作是比较麻烦的事。
如果想将来在广东就业发展,大学同学的人脉也应该成为考虑的因素之一。看看广东各地的中大帮、华工帮,人脉的强盛很让人艳羡。
2.对专业进行筛选
有不少学生对大学的专业不了解,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也比较模糊,想报哪些专业没清晰的概念。这时可采用排除法进行筛选,将自己不喜欢的、不想读的排除在外,缩小范围。
另外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相对接受并能读得下去的。曾经有一女孩子理科思维一般,在中学时数学物理这些科目学得并不好,却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之类的专业,认为这些专业热门,就业好,结果大学四年过得很苦,根本学不进去。
专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几年后,冷门专业也可能很受欢迎,只要认真学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是不愁就业的。如果觉得对专业不满意,在大学是可以转专业的,但通常并不容易。还可以通过考研重新选择专业,只要明确自己的路径,提前规划好,同样可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说起专门的冷热,让我想起华工的建筑学专业。
十年前(2014)华工建筑学投档平均排位达到806,如果没有省排理科前1500名,想保证入读华工建筑学是没信心的。记得有一个2015高考的省实男孩,当时父母和他自己都非常想读华工的建筑,高考成绩出来后,省排1600+名,想报华工建筑但又怕不够专业分被调剂,权衡得失后,最终决定不搏华工建筑,报了北航,最后被北航录取了。
再看看2023年华工建筑学的投档,最低投档排名是11317!相比十年前,落差好大,叹一声:风水轮流转。
所以选择专业时,未必只盯热门专业就好,做好冷热搭配,冷门专业也许他日会成为热门专业呢。
3.明确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不少学生并没明确的专业概念,觉得学什么专业都没所谓,这样的话就肯定是院校优先,以挑层次高的学校为主。这样的高考志愿是相对容易填报的,将一系列的院校专业组按投档位次的高低结合个人喜好报上,专业志愿填报将自己喜欢的、相对冷门但不抗拒的专业报上。志愿填报就完成了。
有些学生专业目标明确,这时候为了能保证专业录取,一定不要随便冲高报考,务必要精选专业组,保证有足够的分数余量。
举例:
A同学很想读计算机,不想出省,高考成绩物理类4000名。希望在中大和华工之间进行选择。
按照往年的投档情况,以4000的排名,是可以投档中大包含计算机类的专业组问题不大,计算机类录取就有点难度。以4000的排名,在华工被计算机类录取基本是没问题的。也不用担心被调剂。
如果A同学不能接受中大除计算机专业外的其他专业,那最好就别报中大含计算机类的专业组,分数留有余量报华工的202专业组,计算机专业录取基本没问题了。
对重专业的学生来说,除非自己心仪的那个专业组的所有专业都是自己能接受的,不然选择院校专业组时是不能冲的,一旦冲高被投档了,通常是不能被自己心仪的热门专业录取的。除非你心仪的是比较冷门的专业,那样才能冲高选择院校专业组。
所以,明确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是志愿填报非常重要的一环。
新高考以专业志愿组填报,但各学校在设计专业志愿组上却有很大不同,有些学校今年和去年的专业志愿组设计也很不一样,这需要大家对照大厚本仔细的看清楚。
4.根据成绩排名,筛选可报的学校专业组
因为大家历年的报考惯性,往年的投档排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除非是外省一些招生人数较少的院校和专业,不然大多数学校总的投档排名变数不会太大。如果是学校优先的话,可以将选定的学校几个专业志愿组报上。
比如物理排名5万名左右的学生,可看看投档排名在4万-6万之间的学校,往年投档排名在5万前的学校专业组可看作是冲,5万左右的学校是稳,6万左右的学校是保。后面也可再选一些自己能接受的投档排名在8万的学校专业组报上。
重点筛选出6间左右的高校,也基本能满足要填报的志愿了。新高考本科批次有45个院校专业志愿组可报,又是平行志愿投档,只要服从调剂,合理填报志愿,滑档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5.理解高校的投档和录取规则,预防被退档
广东高考是平行志愿,本科批次可报45专业志愿组。
怎么理解平行志愿呢?
平行志愿的特点是:一次投档,遵循志愿,分数优先。
一次投档的意思是该批次的所有院校只有一次投档机会,退档了这个批次就没机会。
遵循志愿的意思是根据你填报的专业志愿组次序投档,比如你考了700分,第一志愿报中大,第二志愿报北大,也遵照你的志愿顺序被中大录取。
分数优先的意思是考试院在将考生投档到各院校专业组时,是先投档高分学生再投低分学生的,和你所报的志愿顺序无关。如B同学650分第六志愿报中大220专业组,C同学649分第一志愿报中大220专业组,考试院也是先投B同学再投C同学。
学生能否被高校录取分两个过程。一是投档,二是录取。
投档是考试院根据你所填报的院校专业志愿组,结合高校的招生计划,达到该高校专业志愿组的投档线,就将你投档到该高校专业组。
录取是高校招办根据你所填报的专业志愿,结合这些专业报考人数及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假如投档到高校专业组后,成绩达不到所填报的专业志愿要求,就需要调剂到该专业组的其他专业,如果你在志愿填报时选择不服从调剂,那就只能退档。现在多数大学的专业录取也是实行分数优先(平行志愿)的原则,但有些学校是志愿优先,所以要看清楚学校招生章程的说明。
正式投档时是以1:1投档的,投档到高校后,只要服从调剂,没特殊情况,高校不会退档。
有些考生错误认为,不服从调剂被退档,是可以再重新投档到下一志愿,这是很大的误区!这是没很好理解平行志愿“一次投档”的特点。被退档了,该批次就不能再投档,只能参与下一批次的投档!
举例:
D同学理科排名7000左右,他想以这个成绩搏一下华工的计算机专业,不然就读医,于是第一志愿只报华工202专业组的计算机类和软件工程,不服从调剂;第二志愿报华工的204专业组的临床医学,也选择专业不服从调剂。
D同学以为读不了华工的计算机或软件工程专业,被退档后还会被投档到华工的204专业组,读自己喜欢的临床专业。这是非常错误的认知!第一志愿退档后,就直接等待下一批次的投档,本科批次退档的话只能等候征集志愿投档或专科的投档了。所以,不服从调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务必慎重!
6.认真查阅所选高校的资料,理解招生章程
了解学校
不少学生选择学校时,仅凭高校名称的字面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网络发达,只要有心,搜索一下就可找到学校的很多资料。可了解一下学校的历史传承,专业强弱。
查阅对比招生计划
学校、专业组、具体专业的招生计划,主要是比较今年的计划和往年有没有增减,招生计划的增减,对投档分影响比较大。
查阅招生章程
看招生章程,重点看专业录取规则。目前多数院校的专业录取是分数优先的,也相当于专业的志愿也是平行志愿,也有个别学校设置自己的录取规则,了解之后对填报专业志愿是有帮助的。
了解部分学校专业分流规则
部分学校是以大类招生的,也必须了解清楚专业分流的规则,不然踩了坑到入学时才后悔就晚了。
对大类招生的学校专业志愿组,必须要充分评估一下是否能接受学校专业分流的规则。
7.填报专业志愿要冷热搭配
因为专业志愿填报是决定能否如愿录取的重要一环,务必要重视。不少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只填报自己喜欢的热门专业,这样的话,一旦这些专业录取不了,就要被调剂。为了避免被调剂到自己难以接受的专业,在专业志愿填报时,需要进行冷热专业志愿的搭配。
虽然新高考是以专业志愿组填报,但有些学校的专业组里是有非常多专业的,有些专业组设置也比较乱。如2023年华工的202专业组,里面有37个专业或专业类可选,同一专业组既有非常热门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也有相对冷门的行政管理、商务英语、新闻传播学等。2024年改进了些,但203专业组还是将软件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和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放在一组,在填报这个专业组的六个专业志愿时,一定不要都报热门专业,万一所报的专业录不上,就要被调剂了。
为预防被调剂到自己难以接受的专业,前四个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后面两个必须选择相对冷门,录取分数线相对低一些自己又不抗拒的专业,这样做也可视为自我主动调剂。
结语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整个过程,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给孩子参考,尊重孩子意愿为主,毕竟将来读书的是孩子。
不少人觉得高考志愿填报难,多数是不知道从哪方面着手,看哪些资料。理清上面几点,多做一些资料搜集工作,自己搞掂志愿填报是不成问题的。就算是最顶流的志愿指导专家,也是需要做上面所述的资料搜集工作的,资料收集得越详细越细致,你的志愿填报就更合理。
附时间节点——
志愿填报:6月28日至7月4日
招生录取:7月9日至8月13日
(提前批:7月9日至16日;本科批:7月16日至31日;专科批:8月1日至8月13日)。
祝高考学子们金榜题名!如愿以偿!
省份 | 年份 | 预览 |
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广东、福建、湖北、湖南 | 2022 | |
北京 | 2022 | |
四川、西藏 | 2022 | |
陕西、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 | 2022 | |
更多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