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升学政策,难免会觉得难以入手。因此,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文章,给大家建立一个最最基本的认知结构。
正规幼儿园,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是取得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的,受到各个部门监管的,他们是能够为3-6周岁的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正规机构。而市面上的其他托育机构,比如*儿童之家,各类托育早教,或者兴趣班、培训机构,都不属于正规幼儿园。
广州的幼儿园分很多种,按照招生的要求,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两大类4小类:
这一类幼儿园,每年9月开学的秋季小班,都需要实施统招、网上摇号、小区配套幼儿园业主可优先。
这一类幼儿园基本都是自主招生,没有户籍或者年龄不足3周岁都没问题(大部分1.5岁就可以送小小班),插班也很方便、有学位就可以读,有兴趣的亲们记得不要懒惰,多走动、多问人。
关于选择幼儿园的高频疑问:
1、公办幼儿园摇号摇不中怎么办?
小学是义务教育,政府保证你一定有书读。但是幼儿园并不是义务教育,没人要求你必须上,更不保证一定可以上公办园。摇不中的亲们,可以选择上面说的第二类招生要求没有那么严格的幼儿园。
2、公办幼儿园和公办小学有直升的说法吗?
公办小学的招生是完全独立的。读不读幼儿园,在哪里读幼儿园,读什么性质的幼儿园,与日后在哪里读小学,没有任何关系。
3、幼儿园阶段如果读了民办园(包括各类双语幼儿园或者全英文的国际幼儿园),到了孩子上小学会不适应吗?
目前广州公办幼儿园的覆盖率仅约50%,也就是说,还有50%的孩子是就读于各类民办幼儿园的;且正规的民办幼儿园也是在教育局的管辖下经营的。
因此,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那方面”差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又或者说并没有中小学阶段那么大)。孩子幼儿园上民办园,中小学读公办,基本很少有“路线”上的不适应。
广州目前的政策,仍要求孩子满6周岁上小学,也就是当年8月31日前需满6周岁。特殊情况可以申请暂缓入学。
公办小学的招生政策:
目前公办小学严格按照实际居住地3公里就近入读,即大家需要按照实际居住地(房产)所在地段进行招生。具体归属,大家可以查询各区小学每年公布的招生地段范围,大部分是一对一的关系(有少数区、少数学校是一对多、需摇号)。
按照各区政策,满足“实际居住地”人户一致,称为地段生,基本可以确保入读地段对应小学。而实际居住地的主要判断的依据是房产,而不是户籍。(毕竟,有房产的话,广州市内户口迁移很简单)
目前大部分区,入学顺序基本这样安排:完全房产-不完全房产/祖辈房产(父母无房),最后才安排穗籍无房的租户进行统筹入学:即由区教育局在3公里内按照学位供给情况安排学位(不能自己挑选学校)。
关于小学入学的高频疑问:
1、预警学校怎么理解?能百分百入读吗?
因为部分区部分小学的地段内出生人口较为集中,出现了可能连“完全房产、人户一致”的地段生都收不完的情况——“预警”。目前除了越秀区以外,各区都有预警的学校。
预警学校招收学生,一般会设置一些排序标准。目前各区各学校的做法不同,比如天河按照房产证取得时间先后;南沙按照人户一致达成时间;其他区有的学校则要求父母孩子需要同一个户口本上。
2、有没有要求必须唯一房产?
目前广州没有任何一个区任何一个学校要求唯一房产,各位房哥房姐们可以放心。(越秀30平米以下唯一住房需参考政策)
民办小学的招生政策:
目前在确保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填报2个民办小学的志愿,摇号入学。有宿舍的小学可以全市招生,而没有宿舍的只能招本区户籍孩子。
一般公办学校的报名时间是5月上旬,而民办是5月下旬,注册时间都是6月底。因此,大家可以先报保底公办,再摇心仪的民办,等6月底注册的时候正式决定去哪个学校。
按照就近入读原则,小学是3公里,初中是5公里。目前按照各区教育资源的分布,各区的小升初的政策有点差异,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条:
第一,各区均有若干个较强+有住宿的学校,可突破5公里的限制进行全区招生,比如越秀的育实、天河5校、黄埔5校、增城八校、南沙八校。不过可想而知,这些学校中签率特别低,基本就是1-5%的样子。
第二,九年一贯制学校可部分或者全部直升。不光天河、黄埔、增城,其实老城区也是有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比如铁一、侨外、八一、培正。因为校内报名的人数也超过了直升招生名额,因此也需要摇号,往年中签率大概30%。
第三,而剩下的大部分小学,则按照5公里原则,就近分组划片或者对口直升。大家也听过有传闻说天河2026年取消直升,这里其实是有前提的:万一学位不够,则可能部分学校、部分板块会出现这个情况。就整个天河来说,因为东北部的学校比较少,尚不具备全面分组的条件。
至于设置分组派位的初衷,自然是为了教育公平,每一组里面的初中都是肥瘦搭配,即大家都有概率分配到相对强或者弱的初中(例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部分组、黄埔区部分组等)。
追求确定性的家长,肯定会问,那有没有办法躲开差学校呢?
不得不说,目前小升初XSC这一块,正是最混乱、信息差最多,同时也让普通家长最摸不着头脑的部分,也是很多机构和自媒体的生财之道。
一定要说有什么办法的话,也许就是跟民办小学一样摇号的民办初中,是派位结果不理想之后的最后一根稻草。
义务教育9年级毕业以后,孩子会参加中考。55普职分流的说法大家一定听过,广州普通高中的学位数,对比初中毕业生人数,往往只有50-60%的比例,因此考不上高中的50%左右孩子只能去职业高中、中专院校等。
咱们广州目前也是先填志愿、后中考的(并不是考完再按照分数填志愿)。
中考结束以后,按照中考分数,普通高中分以下几个批次进行录取:
第一批,自主招生,约占普高学位数比例的10%;
第二批,名额分配(以前叫做指标到校),约占普高学位数比例的至少50%。
第三批,大部分高中统招。将剩余名额按照中考分数和志愿优先次序进行录取。
第四批,其他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
自主招生,以及按照成绩填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统招,大家都很熟悉了,中间这个名额分配是啥玩意儿?请看下政策依据:
2020年2月发布的《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及:优质普通高中学校要安排不低于50%的招生名额,主要按初中学校在校生数,直接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含民办),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初中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大白话:每一个高中都要把自己的招生计划里面50%的名额,拿出来平均分配给全市各个初中,而弱一点的初中还可以多分点。分配的最终结果,就是每一个初中,都至少有20-30%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名额读高中。他们只需要争夺校内的排名即可。
这意味着,稍微弱一点的初中的学子,更加有可能用比其他初中低的分数,录入到同一个高中去(比如698上华附);而高分学生扎堆的优质初中,可能面临更严酷的竞争。
这可以算是弱校Bonus,也让究竟是当鸡头还是凤尾成为家长和孩子们面临的难题。
回到开篇的那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学位房,给孩子锁定较为确定的升学道路吗?
了解完上述每一关以后,大家也许发现,家长能真的给孩子多走两步的,真的只有幼儿园和小学。至于六年后,关于小升初的变数、民办学校的变数,更是不可预测。
要通过一锤子买卖锁定一条路,不是那么容易的。
也许到了最后,给大家年轻家长们的建议和鼓励只能是:
1、充分着眼当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鸡好娃,让孩子有能力在小升初和中考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密切关注趋势:家长自身要不断学习,把握政策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