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哭穷”教育。所谓的“哭穷”教育,就是父母通过过分强调家庭的经济困难,让孩子在生活中遭受各种不公平对待,以期让孩子懂得珍惜、奋发向前。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正在慢慢毁掉你的孩子,你却可能尚未察觉。
很多家长也并无意识到自己日常中的这些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教育。
只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太贵,所以不买”、“家里很穷,所以不买”、“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挣钱不容易,爸妈上班很辛苦”……
或许有些父母会以为这样与孩子沟通,孩子会懂得节俭和懂事。
不否认孩子是会因为父母经常的“哭穷”而变得节俭了。
但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并且会因匮乏感而带来诸多的毛病。
因为穷意识背后紧逼家庭的压力占据了大脑的“带宽”,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脑发展能力,影响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哭穷”教育让孩子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重压。当孩子在生活中不断遭受不公待遇,他们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导致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消极的性格,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哭穷”教育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应享受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过分的经济压力让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快乐。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素质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哭穷”教育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在过分强调经济困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使得他们在步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环境,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哭穷”教育让孩子对家庭产生了依赖心理。过分强调家庭困难,让孩子觉得家庭是他们唯一的支持,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依赖心理会让孩子在面对困境时束手无策,难以独立走向成功。
· 告诉孩子,我们每个月都有预算,现在已经超预算了,所以我们只能下次再买。
· 告诉孩子,这个商品有比较复杂的性能,适合更大一点的孩子玩,所以等你再长大一点,我们就可以买这个商品。
——不要告诉孩子,家里没有钱,只能靠你了,你要好好上学,才能赚钱养家。
· 询问孩子,你喜欢什么,为什么。
· 询问孩子,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为你做什么。
——不要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不用你管。
· 告诉孩子,要劳逸结合,只有强壮的身体,才能支持长久的学习。定期给孩子零花钱。规定好零花钱的应用范围。
· 比如告知孩子,以后想要买小玩具、小零食,都可以自己买单了。
孩子想要什么的时候,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合理理财,还应该教他们如何“给予”。
让孩子明白,钱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工具,它的价值还应体现在帮助他人上。
教育本来就是和穷富没有关系的事情。
总之,“哭穷”教育不仅无法让孩子懂得珍惜,反而会让他们失去童年的快乐,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作为父母,我们要摒弃这种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只要不给孩子灌输“穷”观念,只要家庭保持生活的美感,即使生活不富足,孩子们也同样能愉快地成长,成年后也可以足够自信和勇气。